什么时代才有瓦当
看看我的:秦砖汉瓦之瓦当。瓦当,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也可将屋檐最前端的一整片瓦称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有年代感吧。
1、我国古代瓦当艺术在什么时期达到了高峰?“瓦当”在我国文字中由来已久,称“当”的如“京师庾当”;称“瓦”的“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而有时又称“裳”,如“长陵东裳”等;或称“甬”,如“庶氏冢甬”等。前人所说的“瓦”则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所说的“当”为“底”,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带有阻挡、遮挡的作用。班固《西都赋》中有“裁金以饰珰”句,“珰”应为“椽头饰也”。
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黏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瓦及瓦当的发明,是在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为适应较为成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早在西周末年,秦人游猎于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677年,秦人来到周人故地,定都雍城。秦人受周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瓦当。此后290余年,在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雍城作为秦国都城,而首先成为秦瓦当的重要生产地区。
2、汉朝时期的瓦当有什么历史意义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