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唐朝暖手炉是什么样子的

广告

从影视剧看暖手宝的前世今生国庆节过去,天气也一下子转凉。坐标武汉,有的人甚至裹上了羽绒服,把急速降温体现得淋漓尽致,秋冬的寒意恼人,现代人尚且可以用空调、电暖气之类的科技产物御寒,那古代人取暖真的就是靠一身正气吗?其实古代人自有智慧,他们经常使用的手炉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暖手宝,手炉用来暖手,炉外有罩子,精巧玲珑,形状多样,又因为它可以放在袖子里,也有暖手炉、火笼之称。

一次隋炀帝到江苏江都巡游,正值深秋,当地县官为了赢得皇帝的赞赏,命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里面放有火炭专门取暖。隋炀帝用过之后十分满意,将此物捧在手上,赐名为手炉。曾经爆火的古装剧琅琊榜故事背景在南梁,梅长苏因为体寒时常坐在火盆旁烤火取暖,手上时时端着手炉。知否知否的背景是宋朝,故事开始时就有这样一个镜头,小明兰因为冷拉了拉领子,而身旁的如兰和墨兰,不仅穿得暖和,手里还捧着手炉。

1、古代冬天怎么保暖

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时以前,贫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2、古代人都是怎么取暖的?

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现在热水袋的取暖工具,称为“汤婆子”“脚婆”。用锡或者铜制成南瓜状的圆壶,上面留有小口可灌入热水,然后装入布袋中达到取暖的效果。

而且不易损坏,有的甚至会传给几代人。宋朝的黄庭坚还曾做过一首诗赞美这种工具: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古人凭借高超的智慧也发明了一种可以调节温度的房间,称为“温调房”。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记载“朝堂承东,温调延北”,其中的“温调”就是指温调房。温调房的原理据说是“以椒为泥涂室”,将花椒捣碎和泥,涂在墙壁上,制成墙壁保温层,达到防寒保暖的效果。

3、古代用什么采暖

古人取暖主要靠火。火塘、火墙、火炕、炉灶、地炕,这是古人最常见的几种取暖方式,这些取暖方式基本都是靠炭的燃烧来获取热量的。因此,烧炭在中国古代历来都很讲究,唐朝皇家有用“进口煤炭”取暖的记录,五代时期王仁裕有《开元天宝遗事》“瑞炭”的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日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