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奖什么意思,日月帖王羲之什么意思
中国书法的兰亭奖是时候应该改个名字了。中书协设立一个兰亭奖,其实是在抬举王羲之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算王羲之穿越回在当下,匿名参加国展,他一样获不了奖,你既然以王羲之的经典作品命名作为书法的最高奖,那明显是以王羲之的书法境界为标尺的。那为什么王羲之穿越回来,匿名参展都获不了奖呢?因为现在国内某些兰亭奖得主,他们的水平完完全全,确确实实,彻底碾压,超越了王羲之。
你们完全已经超出了王羲之的水平。再拉他这个古人来做大旗,是不是有点儿不合时宜了?自信点儿,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让后代人带来学习你们,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在学习新中国书法界某某人的书法,这多么的光宗耀祖,多么的青史留名,多么风光,想想都让人激动。所以实在是不应该再叫兰亭奖。换个名字叫书神奖,书仙奖,墨神奖,墨仙奖,万能的条友,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好听的名字,动听的名字。
1、书法巨匠王羲之王羲之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王羲之从小酷爱书法,他七岁时就非常喜爱写字。传说他在走路、休息的时候,也不放过练习写字的机会。仔细揣摹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心里想着,手指也就不知不觉地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一笔一划地比划着。日子久了,衣服都被他划破了。他每天写完了字,总是要到自己门前的池塘里去洗刷毛笔和砚台。
王羲之小时候并不显得特别聪明,反而说话迟钝,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才能,只有当时吏部尚书周颉对他另眼看待。王羲之十三岁时,去拜见他,适逢周颉大宴宾客。当时宴席上有一种十分珍贵的菜叫牛心炙,按照习惯,这种菜应该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的。周颉因为非常喜欢他,竞不顾所有在座的贵客,先割了一块牛心炙给王羲之吃,众人大为惊奇。周颉独具慧眼,认为王羲之有奇才。
2、《晋书》中的唐太宗《王羲之之转论》为什么扬王羲之而王献之贬第一、历史文化背景大唐建立初期,前面经历了动乱的南北朝和短暂的隋朝,当时的文艺潮流是反对浮滑,崇尚风骨。因为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一直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讲究辞藻华丽,但是半天说不清个事情。因此从隋代开始,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对这种浮华轻薄的文风表示不满了。到了唐初,魏征等名臣更是严词斥责梁、陈文风的浮靡与纤巧,并提出了合南北之长,折中相济的文学主张。
第二、二王书法的比较“二王”的书法,现代人看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在唐以前对“二王”的评价还是很有差别的。例如刘宋时期的羊欣,他对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并且认为王羲之书法达到了“古今莫二”的高度,而王献之的书法虽然也很不错,但是“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就是说王献之的书法过于妩媚,而缺少了其父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