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清末举人是什么意思“提拔人”是什么意思

广告

清朝科考中武举人和举人是不一样的。武举人是武官,举人是文官清朝科考中武举人和举人是不一样的,举人最初的意思是来自汉代,指的是那些推荐人才的人;之后在唐宋时期指的是进士科中有司贡的人;在明清时期,指的的乡试中试的人,举人的文雅称呼举人文称,举人和贡生对应的含义、选拔机制及对应官阶等级均不同,理论上贡生是举人的副榜。

举人有俸禄,300担左右。《科举制度简介》秀才可到省城三年一次的乡试,通过了就是中举,成为举人了。举人可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了出身,通常可以做官。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所谓的中举人,可谓的天方夜谭,太难了,在古代只要中上举人的花,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享尽荣华富贵,在清代记载整个时期在出现了15万举人,一年不到600个。

贡生”是清朝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被称为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清朝完整的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获得童生身份),府试、院试(这两个考试都是获得生员身份,即秀才),乡试(称之为秋闱,获得举人身份。

据统计,每次乡试每个省大约100-200个举人。估计3000-4000人左右,整个清代举人总数约在20-30万。据查,清代全国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内地十八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叶允平,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临朐县教谕。任金如,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山西坟口通判。顾仲安,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见进士。

清代的考试共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廷试共五个等级。通过院试就可以被称为秀才,乡试高中的则被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1、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科举制度一般上分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即获得不同级别的头衔,即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