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贵族、高官陵墓前的石雕有何象征意义?
在洛阳关林关帝冢四周立有许多石马、石虎、石羊、石辟邪等石刻雕像。许多游客们都认为这些神兽是原关帝冢前的神道石刻,其实并非如此,相传埋葬关羽首级的关林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清乾隆年间又加以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在明清修建洛阳关林庙时,庙门、甬道、殿宇及关冢林碑亭前都立有大小石狮、铁狮子百余尊,但并未立神道石刻神兽。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国家拨款修缮关林,此时洛阳博物馆筹划,地址就选在关林庙内,并在1958年5月1日对公众开放,由于陈列房屋有限,在各殿宇内共展出新石器至唐宋时代洛阳出土的文物500件。1959年,董必武、郭沫若等到洛阳视察,参观了设在关林庙内的博物馆,郭沫若并题写"洛阳博物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设在关林庙内的洛阳博物馆停办,文物运至周公庙东侧省文物工作站和邙山文物仓库内,其后关林庙被当地驻军占用。
石祥生又名石,是中国古代帝王、皇族、高官陵墓前的石雕。它矗立在神道教的前面,被用作驱邪的坟墓,是一种地位的标志,也是为了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其造型包括大象、狮子、雄狮、独角兽、骆驼、老虎、羊、马等动物。石祥生是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从东汉到明清,石刻的数量和样式都有法律规定。如《明会典》记载侯公神道两侧及一、二品官员可列华表,石虎一对,石羊,石马,文武士翁仲一对;一对三品官和减石人;官榜四个,一套石马和石虎一套;五根石柱的官柱;六级以下官员不允许设置石刻。
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阮的将军。阮身材高大,武功高强。他死后,秦始皇铭记他的丰功伟绩,令工匠在咸阳司马门外为他铸了一幅全身像。后来陵墓前的石像都叫钟钟。据尼伊达《唐令丧礼序》及唐第三十八条“葬”,唐代官员有三人以上石人、六石兽(石人、石虎、石羊 2各),五人以上石人、四石兽(石人、-0)。北宋时基本沿用唐制,但增加了一对哨位。
我很喜欢石雕。我去过很多南京西北和东北的墓前石刻。石刻应该起源于唐太宗雕刻的六匹马。之后他的后人发扬光大。以至于宋、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有。目前保存下来的大臣墓石刻很少。我只知道明朝有,而且只是开国将军。按照古代的制度,皇帝的陵墓是一座石狮子,上面有一尊李石马和一位文臣武将的石雕。唐朝皇帝还刻有当时罕见的外国贡品鸵鸟。在南京紫金山附近,有明朝开国将军李文忠、徐达和常遇春的陵墓。我见过他们。在他们的墓前有一对华表(华表上刻着两条玩珍珠的龙等。),一对文官,一对武将(衣甲雕刻的很精细),一对石马(带马夫),一对石虎和一对。
至于官方,恐怕只有为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才能在墓前立石雕,比如开国将军。还有一点,古代的墓葬和墓穴是有区别的,皇帝和皇后叫墓,王公大臣包括皇帝的亲属叫墓。扬州神驹山有一座汉墓,是汉武帝之子刘绪的墓,他是广陵王,他手下的诸侯不能叫墓,只能叫墓。不过也有叫津冢的大人物,不太了解,老百姓的名字叫坟。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于地面。